十八載心血結晶,廿余稿錘煉打磨
——六十余萬字《揚州謎史文獻集成》編輯手記
劉 棟
揚州謎史源遠流長,自鮑照創制字謎,特別是明清以訖民國,燈謎創作中的范式“廣陵十八格”、燈謎專著《廣社》與《竹西春社鈔》最早以謎格編排傳世、揚州與北京、上海在燈謎創作上形成鼎足而三的局面等等,揚州燈謎創作手法之繁夥、參與創作人員之眾多以及謎作謎話著作之豐富,在全國燈謎文化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深遠。但是因為燈謎文化在封建時代的不登大雅之室,僅有一小部分文人雅士舉行集會,成立謎社,舉行專題探討與交流。因此,燈謎文化雖然是大眾參與,但僅有一小部分人參與創作,說謎語文化的傳播是小眾文化,也是不為過的。
本書整理者陳楠先生,自幼生活在揚州,博覽群書,愛好廣泛,不僅文字流暢,而且還精于棋道。青年時期即受燈謎文化影響,與當時全國謎家時相過從,得益匪淺,此后一直專注于全國謎史文獻的搜集整理,曾參與《中華謎書集成》的標點整理。鑒于揚州謎史文獻的浩繁,所以結成專輯,以保存鄉邦歷史文獻,前后耗時18年,易稿20余次,方結撰完成。全書輯錄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揚州歷代謎語作品14種、謎話13種及與謎語相關的掌故、詩文,并且梳理了揚州謎語的歷史源流,分為謎史述略、謎作部分、謎文部分及零星史料四個部分,后附揚州謎史人名錄。是讀者了解揚州燈謎文化發展脈絡與歷史積淀的重要參考資料。
揚州燈謎文化是揚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于今仍然于節日與職工文體活動中經常舉行燈謎猜射。仔細挖掘有關揚州燈謎的歷史源流、存世文獻,特別是厘清冶春后社、竹西后社等詩社、謎社的關系、人物,是一個亟待深入的課題。陳楠先生集18年之功,一直關注鄉邦文化尤其是燈謎文化,不斷搜集整理,成此60余萬字的巨著,確實有著超乎一般人想象的恒心與毅力。特別是清末民初以來,一些謎語登載于北京、上海、武漢等外埠及揚州本地的報刊雜志上,搜羅更屬不易,從中也可看出陳楠先生的淡泊志向、板凳功夫與成事決心。
初讀書稿,覺得本書的編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分類合理。作者首先根據十余年的文獻搜集和整理,厘清了揚州燈謎歷史脈絡,并作“述略”加以總括,提綱挈領,能夠使讀者更好地抓住和領會揚州燈謎文化之于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其次是謎作部分,主要匯編整理揚州燈謎專著與散見于報刊雜志上的燈謎作品,大致按時間先后排序。再次是謎話,主要為探討燈謎創作的文字,包括一些掌故閑談,極具趣味性。最后將部分不能歸類的文字作為“零星史料”,置為一編。同時為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揚州謎人,單獨制作了名錄。
二是整理規范。因為是古籍文獻,涉及一般的整理規范,制訂了比較詳盡的整理凡例,并按照凡例規定加以嚴格實施。燈謎的刊布形制不一,謎面與謎底格式也不盡一致,甚至有的因?从璧禽d,在整理時也一并作了統一和試猜,供讀者參考。
三是簡繁字處理科學。因為燈謎創制涉及到我國古代造字手法,如諧聲、象形、會意等,如果全部改為簡化字,一方面容易產生“露底”現象,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燈謎創作的意蘊,因此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適當保留了部分繁體字。雖然于全書體例而言有失規范,但于本書性質而言,恰恰是相契合的。
四是態度嚴謹細致。陳楠先生是一位謹言慎行的人,話語不多,但對于文字的要求是極高的。因此在來稿的基礎上,就編輯提出的修改意見認真采納,與責編的交流、溝通非常順暢,同時他本人也在節日期間不避繁瑣,不斷地錘煉文字,大大地提高了書稿的質量。
與陳楠先生相識不數年,也僅是在文聯的一些活動上得識大名。后來因為曹永森主席的紹介,才認識廬山真面目,其時陳先生已經獲得市文聯文藝創作引導資金支持,出版了《肖山漫筆》一書。再次交流,方才曉得與先生同住一個小區,按照先生的說法,是城北肖山腳下。寓居揚州多年,我從未聽過肖山一說,讀先生書,獲益良多。而先生的文字雖兼及考證,但趣味十足,讀到會心處,不僅擊節叫好了。此書前后又遷延三年方得面世,拖沓懶散也好,好事多磨也罷,總覺得愧對陳先生,也總覺得需要抓抓緊。好在庚子春節以來突遇疫變,反而能靜下心來一力校讀,福禍倚伏,盡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