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明倫刊本<聊齋志異>》近日由揚州廣陵書社出版,巧合的是,這本著作的作者蒲松齡、點評者但明倫都曾與揚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但明倫刊本《聊齋志異》具有重要文獻價值
《聊齋志異》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高峰”。全書十六卷,內含狐仙鬼妖故事約400多篇。內容豐富多彩,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读凝S志異》問世后風行一時,僅在清代,評點者就有20家之多。評點作者分為兩類,一類是蒲松齡師友,是聊齋故事素材的提供者和第一批閱讀者,他們為《聊齋志異》題詩作序,甚至參與了創作與刊行。第二類評點作者即以但明倫為代表,評點范圍比較廣、理論價值較大,對小說情節設計、人物塑造、章法結構做了詳細的批注。

《但明倫刊本<聊齋志異>》書影
《但明倫刊本<聊齋志異>》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廣順但明倫刻朱墨套印本影印,此本運用套色印刷技術,正文用墨印,眉批、評注、圈點用朱印,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書中的蒲松齡畫像
《聊齋志異》研究權威、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認為,但明倫刊本,是《聊齋志異》的重要讀本。中國古代沒有系統的小說理論,劉勰《文心雕龍》連“小說”二字都沒提。古代小說理論像斷箋殘片分布在點評家手下。但明倫點評《聊齋》,對當代讀者極具啟發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闡述思想意蘊和對小說藝術的分析。
蒲松齡、但明倫的揚州緣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31歲時,迫于家貧,難以維持生計,便應了同鄉、揚州府寶應知縣孫蕙的聘請,成為幕賓,協助孫蕙處理政務。在寶應一年多時間,閑暇時,他與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接觸,為他創作《聊齋志異》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读凝S志異》中《畫壁》《聶小倩》《河霞》《仇大娘》等近30篇故事,都能在寶應生活故事或民間傳說中找到原型。

書中的但明倫畫像
再說但明倫與揚州的緣分,道光二十年(1840),英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攻陷廣州后,又沿海北上,大肆騷擾我國沿海各地和內河長江沿岸。道光二十一年(1841),但明倫升任兩淮鹽運史,坐鎮揚州,積極組織防御。對內鎮壓土匪,四處購糧,救濟居民,穩定人心;并大量購買儲備木材、鐵鏈、鐵錨、硝磺和船只等戰備物質;又大力招募鹽民水勇,組織百姓武裝,在沿江各地嚴密布防。當英軍入侵時,他率領軍民齊心殺敵,使英軍寸步難行,打退了英軍的進攻,并一舉收復瓜洲。從英軍入江到全部退走,在50多天的烽火歲月里,揚州始終安然無恙。他不僅保衛了揚州,也保衛了江北各地免遭英國侵略者的蹂躪。揚州人民紛紛獻上對聯和匾額,以表揚他的功德。
今日史書對但明倫的介紹,除了兩淮鹽運史,還有兩個身份:《聊齋志異》點評家、抗英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