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翁氏,是跨越明清乃至近代的江南著名文化世家,是對中國晚清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名門望族。在跌宕起伏的晚清政局中,翁氏家族出過兩位狀元、兩位巡撫、兩位帝師,風光無限。由常熟市翁同龢紀念館館長王忠良主編、廣陵書社出版的“翁氏文化研究叢書”將帶您走進翁氏家族,近距離感受翁氏家族的文化魅力。
“翁氏文化研究叢書”
藏書——翁氏家族的文化根基
常熟是明清以來中國私家藏書中心之一,歷時四百多年的翁氏家族藏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常熟理工學院曹培根教授的力作《常熟翁氏藏書研究》,對翁氏藏書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論述,內容涉及翁氏藏書的地域背景、典型意義以及翁氏藏書世家的形成過程,重點介紹了翁心存、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及后世子孫的藏書情況。書末還附有《翁氏藏書大事紀要》《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清點常熟翁氏捐獻藏書書目》。常熟翁氏藏書,是江南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也是打開中國傳統藏書文化的一扇窗戶,本書正是對這道風景的完美注釋。

《常熟翁氏藏書研究》
《試帖稿》——翁氏文學的滄海遺珠
說到常熟翁氏,必然會提及兩朝帝師翁同龢。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又加上豐富藏書的浸潤,翁同龢少年時代便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才華,《笙華書屋試帖稿》就是翁同龢少年時所寫試帖詩的匯集。此次由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紅英點校整理,共分五冊,主要收錄翁同龢十二歲至十九歲所寫的試帖詩四百余首,賦文五篇,另附翁曾文、翁曾源詩賦數篇。原書為稿本,僅藏于國家圖書館。為保留詩作原貌,整理時特將原稿中的改筆、增刪、眉批等通過腳注形式一一標注。通過此書,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翁同龢的少年才情和狀元風采,對于全面研究翁同龢的文學成就亦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笙華書屋試帖稿》
女詩人——翁氏深閨的掃眉才子
當然,在這樣的文化世家中,有的豈止是狀元才子,還有不少“養在深閨人未識”但卻極富才情與人格魅力的女性,明末的翁孺安、清末的翁端恩和民國時期的翁春孫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翁氏閨閣文學的杰出代表。而且幸運的是,她們都有詩集傳世!逗S菸淌吓娙思N》即是三人詩集的匯編,由朱新華、陳丹點校整理,包括翁孺安的《素蘭集》、翁端恩的《簪花閣集》、翁春孫的《謝樓詩草》。

《海虞翁氏女詩人集三種》
翁孺安才情出眾,行為豁達,不拘小節,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不得意”,敢于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在當時及身后都受到了一定的非議,甚至還有人編造筆記小說對其進行污名化、妖魔化,就連正統文人錢謙益也認為其“風流放誕”。不過,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映出翁孺安風流瀟灑、不受拘束的性格,現在看來這不僅不是其污點,反而正是其人格魅力的體現。翁孺安的詩前期尚未脫閨閣范疇,后期則頗有李賀詩風,想象奇譎,辭采詭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是晚明詩苑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素蘭集》底本
相對來說,翁端恩的一生沒有翁孺安那樣富有傳奇性和悲劇性,其詩詞的基本特征也相應更偏向雅正,體現傳統的“詩教”精神。翁端恩一生遍游南北,其詩視野廣闊,且多涉及時事,具有家國情懷,一定程度上又具有“詩史”的特質,這在閨閣詩人中是尤其可貴的。

《簪花閣集》底本
翁春孫是民國時期常熟詩壇異軍突起的一道獨特風景。她青年守寡,境遇坎坷,面對家族紛繁的爭斗、社會對女性的限制,筆下時有“不平之鳴”以及“幽蘭空谷有誰知”的感慨。她后期加入“虞社”,詩歌題材從個人擴大到社會,詩作風格也一洗脂粉氣,逐漸由低徊婉約轉向雄奇清麗。
《謝樓詩草》底本
歷史如長河般流淌,我們無法回到當時的洪流中去一探究竟。還好有文獻,有皓首窮經的文獻整理者,這才有一部部好書的問世,讓普通人也得以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探尋煊赫一時的常熟翁氏家族的生活軌跡和文化魅力。
(張艷紅、顧寅森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