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書話
玉出昆岡 名留青史 | 新書《昆山歷代人物志》出版
發布時間:2021-11-2 11:42:44 點擊率:816
江蘇省昆山市,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早在五千年前,昆山先祖就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近年來,昆山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體現了昆山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改革開放的活力。
昆山自古以來就是文風鼎盛,名人輩出,享有“玉出昆岡”的美名:衛涇(1159—1226),南宋文學家,昆山第一位狀元;顧鼎臣(1473—1540),明弘治十八年(1505)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建議昆山筑城,使昆山得以免遭倭難;歸有光(1507—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為“唐宋派”代表;梁辰魚(約1521—約1594),明代戲曲家,利用昆腔來寫作戲曲的創始者,為昆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昆山三賢”之一;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朱用純(1627—1698),明末清初理學家,“昆山三賢”之一,以《朱子治家格言》聞名后世;徐乾學(1631—1694),清康熙九年(1670)探花,著名學者、藏書家,與弟徐元文、徐秉義皆官貴文名,人稱“昆山三徐”……可謂群星燦爛,影響深遠。
這些昆山歷代名賢,在政治、文學、教育、藝術等各個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不得不讓人感嘆昆山人文歷史的深厚底蘊。然而,歷代典籍中記載昆山歷代名賢的傳記文字,大多散落于方志、筆記和詩文集中,專門的人物傳記文獻不多,且多以稿抄本的形式留存下來,深藏于各圖書館,普通人獲取不易。這些都對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昆山深厚的優秀歷史文化造成了困難。
有鑒于此,昆山市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特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對于現存的專門記錄昆山人物的傳記文獻進行點校整理,希望在保存昆山地情資料的基礎上,為昆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提供有益的探索,做出應有的貢獻,并且與已整理出版的歷代昆山縣志、鄉鎮志和專門志初步構成記錄昆山歷史、昆山文脈的體系。
本書凡收文獻11種,內容豐富,范圍廣,記載時間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具體為:明方鵬撰《昆山人物志》,記秦漢至明嘉靖間人物;明張大復撰《皇明昆山人物傳·名宦傳》,專記明洪武至萬歷間人物;清葉均禧撰《昆山人物傳》,續張大復之書而作,收明萬歷至清初人物;清潘道根、彭治輯《昆山名家詩人小傳》,專門輯錄清代昆山地方文人傳記;清劉象春輯《玉山人文小傳附集小傳》,記清初至乾隆初年昆山人物之傳記;清潘道根、杜彝編《昆山名賢墓志銘》,輯錄晉至清代之間昆山名賢的墓志銘、墓表、墓記等傳記資料;清潘道根、彭治輯《昆山先賢冢墓考》,收錄上自唐代,下迄清道光間昆山人物的冢墓資料;邱樾著《昆山人物詠》,以詩的形式,對昆山自隋唐至民國的人物事跡作一吟詠;清曹夢元輯《昆山殉難錄》,清張立平、朱善述等編《玉峰完節錄·貞烈傳·盡忠實錄》,專記清初清軍南下,昆山百姓抗爭不屈而殉難之事;清顧本敬、潘道根等編《昆新兩邑節孝貞烈存稿·采訪昆新兩邑節孝底冊》,專門記錄清雍正后昆山、新陽兩縣女子節孝貞烈之事。
本書所收文獻版本稀見而珍貴,其中方鵬撰《昆山人物志》刊刻于明嘉靖年間,張大復撰《皇明昆山人物傳·名宦傳》刊刻于明崇禎年間,清雍正時又重修,劉象春輯《玉山人文小傳附集小傳》為清乾隆間刻本,邱樾著《昆山人物詠》為1936年鉛印本,而其他7種則多為稿本或抄本,未曾刊刻。這些底本有來自臺灣地區圖書館所藏,亦有來自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所藏,多為首次公諸于世。所以,本書的整理出版,對于深入挖掘和繼承發揚昆山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書的出版,可與昆山歷代編纂的縣志、鄉鎮志和專門志互為補充,是昆山地方先賢留給后代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昆山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
為方便讀者的使用,特編制了詳細的人名索引,附于本書最后,以供查找。